引言:
直至目前我所写出的一些自己的练拳心得其实都是以自己的白话文的方式写出。也就是说,这些都是自己的真实的切身感受,而没有受太多现存太极拳书籍文章的影响。偶做摘录,我都加以注明(比较多的是洪老师的著作及陈老师口述)。这些体会多是一些练拳的过程中受教于陈师的点拨而在不经意间突然感悟的。这样能够比较直观的纪录下我习练陈式太极拳洪传实用拳法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自身的感受。希望在不断能够找出自身问题的同时,也能对后学者有借鉴作用。
洪老师曾说“坚持不懈的练拳,三年有一小成”此话我现在看来确实深有体会。洪老师另说“三年一小成,此时为太极拳小学毕业阶段”,这话极其正确,在经过3-4年年的学历后,我们这样的初学者主要是在对这套拳法的理、法的认知上会有飞跃式的进步。我的体会主要在某些理论上会有了自己的想法并想要进行验证,逐步能够体会出初学时陈师所讲授的当时无法理解的一些东西,更大的进步在于现在听陈师讲拳拆招时,能够很快的理解陈师所指(虽然有些动作能理解未必能做出来)而有了自己的新体会。这也是我能够写出这些年的练拳的心得原因。
我对太极拳中“双重”的浅淡理解
“双重”这个概念洪老师及很多洪老师的弟子对此有详细的论述,但都是以很专业深刻角度进行了讲述。作为初学者绝然不易理解。在经过了这些年的习拳后,今天首次来浅浅论述一下我对此“双重”的理解。
我认为,讨论这个问题,可以先从我们练习的基本功“腰档”说起,我们洪传拳法的基本功身法的旋转,要求以身法中正,尾骨略微外翻,2个膝盖随着身法的左右旋转而一起一落,形成身法螺旋式的立体旋转。太极拳的身法运动形式至始至终都应该要贯穿这种一阴一阳,一正一负,一顺一逆遂于平衡的自然运动轨迹。也可以说这也是太极拳身法运动的一般规律,如果打破这种规律就很容易形成“双重”。基于此,我认为,如果身法没有旋转式的运动,说得更准确点,如果腰档没有旋转式的运动形式,就可以说成是“双重”。对双重的理解初学阶段可以从简单的外在形式上进行判别,比如,单鞭这个式子,最后一动一定是左膝盖下沉,而右膝盖相对的上提,身法是右转的。如果这个动作最后一动是2个膝盖同时下沉或者上提那就犯了“双重”的错误了。但这只是外在形式上的理解。随着不断的练习,我认为要深入的理解“双重”的概念从而避免之,关键要从“劲路”上而不是简单的外在形式上加以理解。简单的说,打出一拳比如右拳,身法随之应该左转,相应的右膝盖应该沉下而左膝盖应该自然上提,下沉和上提的幅度应该按照档劲松塌的程度而变化,档劲松塌的越好,自然身法旋转及膝盖提落的幅度也越大,出拳的力量自然也越大。这样的出拳方式是符合相对相等,阴阳平衡之理的,也应该是能够发挥最大力量的(先前阐述过:所有的出拳应该都是由腰档带出,这样才能使用全身的力量集中于一点的瞬间爆发)。但如果是左右手同时出拳呢?我认为,如果左右手同时出拳,就是违反了相对相等,阴阳平衡之理的,犯了“双重”的错位的!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左右同时出拳,身法(腰档)没有旋转或者说身法(腰档)的旋转相互抵消了,所使出的力量不会是身法(腰档)带出的爆发力,而只是手臂部的力量而以,这种力量是不会强的。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了,也是我初学时遇到过的,我们太极拳中有很多看似是双手发劲的招式,比如六封四壁,二路的下双踵锤等,这些招式是不是也是“双重”的呢?其实不是。这几个动作最后一动时,身法(腰档)是略微左转的,也就是说,发劲时是身法(腰档)左转,右膝盖下沉,左膝盖上提,右手发出的,而左手是相对的保持平衡或控制对手而不是发劲。那么在平时练拳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到在最后一动的定式时身法(腰档)旋转的方向,比如,六封四闭最后一动上左步双手按时身法(腰档)应该是左转的(右膝盖下沉,左膝盖上提)。
这些细节应该要成为练习太极拳几年后特别要注意到的。避免了“双重”才能使整套拳法贯穿于自然、阴阳平衡的太极拳运动法则,才能进一步体会不丢不顶相对相等的概念,在推手散手技击上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章则写于2012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