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则】陈式太极拳洪传拳法习练步骤之我见

  刚忙完了一段时间手上的工作,近日得闲,想把我跟随陈老师练习陈式太极拳洪传实用拳法的过程,步骤和大家分享一下。

  前一段时间在帮助我一个后学的师弟练拳时,由于他也习拳3年了,故对每个招式在实际中的应用非常重视且感兴趣。其实,每个初学者,包括我,在初学的阶段往往被这套实用拳法的招式应用所吸引,每学一个招式,就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其用法。但往往学过了4-5个式子后就会发现根本不能掌握,从而不得不放弃对招式应用的研究而只得按部就班的先学习套路动作。也应此,很多学者会感到枯燥而不能坚持。这里,我觉得不能不探讨一下正确的太极拳学习过程的问题。

  陈老师教拳是严格遵循太极拳拳理、法的规律的,这也是为什么陈老师教拳往往要系统地教至少2-3遍。第一遍主要让初学者模仿教者的动作尽量把整个套路的方向走正确,第二遍开始才加以细节的调整,比如系统地讲解螺旋缠丝在每个招式中的运动方向以及作用。到第三遍其实就是深入到每个招式的应用了。我觉得这是个比较科学且系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没有基础的初学者,初学阶段其实就是努力模仿老师的动作,尽量做到行拳的方向的正确性以及一些基本身法的正确性,比如忌低头哈腰(应为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今后要改正过来就不是容易的事了)。在这个阶段,学者其实不用过于专心于细节的得失,因为这时期初学者不易理解太极拳拳式中的基本手法应用,所以很难在既专注于招式的学习的同时,又专心于招式的应用。如果硬要想两者兼得,很可能会走进一个死胡同,而使自己不能前进。

  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即学完整个套路后),这时就进入了第二学习阶段,即所谓的改架子的阶段。这时学者应注意在第一遍学习套路时有些不正确的姿势的改正,比如方向,动作位置的高低等。但最重要的,这一阶段应该要逐步的体会太极拳中手部的基本八法的含义即,朋、捋、挤、按、采、挒、肘、靠,并通过逐个的试验体会每个手法的劲路方向及作用,从而进一步的了解这些手法在每个单独式子中的体现。陈老师一直强调这一阶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需要花一定时间的,因为这时需要学者在正确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体悟而勤加练习并逐步的理解完善太极拳式中的一些技击的理念,特别是手部的八个基本手法即何谓“朋、捋、挤、按、采、挒、肘、靠”。以下我摘录一段师爷洪均生老师对这八个手法的解释,虽然比较的笼统,但我觉得是非常有帮助的。

  掤,有二义。一是指“劲”,即通过螺旋运动的顺、逆缠法互变,持久锻炼自然产生的一种劲,就是“缠丝劲”,也就是一般说的内劲。运用这种劲贯穿于各种手法便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二是指手法的八法。掤法是用以迎接对方手的着法。由于对方进攻的手可以来自四面八方,所以洪式的法有正、反。主要以引化为主。

  采,以顺缠接,接住对方右腕部后立变逆缠,向左或右后上斜角引进,肘仍松沉,手高不许过眼,前手用腕掌之间的部位顺缠搭在对方肘关节上边,下塌外碾地先和后手走同一方向的合力,当引到肘尖齐乳房前,便变分力,迫使对方向我方身旁倾斜。

  捋,也用顺缠接对方腕部,然后用收的手法向左或右下斜角引进,手到心口指尖向里下转,而大指外碾,肘则贴紧肋部(左肘贴左肋,右肘贴右肋)随身向左或右旋转,前手也用顺缠搭在对方肘关节上侧,下塌外碾,走到肘经胸前,再从合力变分力。

  挒法与采、捋的手部配合不同。采是右手以顺缠接手立变逆缠,向后上方走高圈,前手顺缠,指高与下颏齐。捋用双顺缠,前手高齐胸前。挒则虽亦双顺缠,前手高齐胸下,而且初接手时虽是合力,立即变为分力,找对方反关节的。也有单手采、捋、挒来配合另一手其它种着法的动作。

  捋、采、挒都是自身左右引进对方来力使之落空的着法。但手部自转与公转的配合,力的配合,圈子的大小各有不同,捋、采、挒接手的规律。洪式要求“右手来右手迎,左手来,左手迎”,洪老根据陈老的示范和个人经验提出,加上“靠外侧迎”四字,因为这样做可以用一只手制住对方的双手。

  挤,是手背向外,按则是手心向外,亦有双单、左右之分。须知顺逆缠法互变,挤按互变只在一反掌之间。全因敌而变化。

  肘法有数种,如顺拦、拗拦、连环等法。发肘的方向和步的方向一致的为顺拦,手和步的方向相反的为拗拦肘。二路手肘式,两手互发而两肘向后互发,故称为连环肘。陈式特别是我们实用拳法发肘都是步法进到一定步位,双方身体已经接近才因敌而发。所以顺拦肘用逆缠发劲。拗拦肘用顺缠下塌外碾的劲,肘虽离胸数寸,手仍不超过胸前。

  靠法,亦分数种:有肩、胯、臀、膝靠。肩胯靠均于步法进到对方腿部内或外方,躯干十分接近时,足尖一踏,即行发劲。方向是偏于左右两侧的,身体在发劲时,只作左右旋转,不许以身找人。臀靠向下塌裆劲以压对方腿部。膝靠是正面进膝攻对方裆部的着法。

  在能够逐步的理解了太极拳中这基本的八个手法后,其实就进入了第3个阶段。即,对招式应用的理解体会。就我而言,我认为,这一阶段主要要靠自己的体悟。因为每个人对这些单个的基本技法的理解是不同的,包括了每种手法的位置高低,手部公转自转的角度,快慢等。我的体会是,在能熟练掌握了手部的基本八法后,就能很快地逐步理解拳式中的攻防含义,应为每个招法的应用其实就是那基本手部八法的互相组合。只要能够熟练的理解应用八个基本手法,那么拳式中的招式应用也就一点而通了,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如何能灵活的应用这些招式的组合而已。那么如何才能灵活应用呢?陈老师给出了非常简洁且明了的一句话,那就是“因敌而变,克敌制胜”。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做到,因为在真正交手或推手时,绝对不可能把任何的武学书籍中的精妙招式按部就班的拿来用,因为对手是不断的变化的,交手时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死记硬背招式在真正交手中只有挨打的份了。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应该从古人的书籍中吸取精华的部分,而去其糟粕,吸收好的东西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并不是任何前辈武学高手的著作都应该奉为神一样一丝不苟的盲目按部就班,如果在实践中觉得有不合理的就应该及时的勇于改正,改进。因为武学的进步不能一直停留在某个阶段,某个门派,而必须要随着实践的应用而不断地进步。我们的师爷洪老师正是在征得师祖陈发科宗师的同意下对陈式太极拳加以改进,形成了现在这套实用拳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被证明是是更科学且进步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初学者,在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后因该首先要学会从前人处学习精华的东西。比如,在逐步体会到太极拳手部的基本八法时,就应该要学会如何去学习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在规律性的东西完全能掌握熟练后,那么对招式应用的理解应该不成为问题了,这时方能向太极拳的散手方向去发展,而这又是下一个阶段了。举个例子,小说中往往有这么一句话“无招胜有招”,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我的体会,不能光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如果光从字面的意思理解,那就对应了现代的一句话“乱拳打死老师傅”,这句现代的话其实就是“无招胜有招”的白话版,很多人或许觉得有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西方的搏击术对中国武术不屑一顾,因为也确实有不少有名门派的传人敌不过很多的例如拳击,空手道等搏击术。但我认为,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如果能真正掌握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并把它融入到实战技击中去,那是绝对足以应付甚至高过一些简单的搏击术的。所以对“无招胜有招”的理解,应该是理解为对技法规律性的熟练掌握,这样在交手时,接手的瞬间就能自然的反应用何种招式应对而无须刻意思考。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我认为为什么师祖陈发科,师爷洪均生能有这样高的武艺,在交手时能使对手没有感觉而就飞出,这其实就是对太极拳中基本手法的理解感知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在面对不同对手时能轻易根据对方的不同攻击做出相应的化打。但我认为要做到陈发科,洪师爷这样的功夫在当代几乎已经不可能了。这也正是我们练武的人一生所要追求的至高境界。

 章则写于2012年5月22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入门序引
太极理论
学员心得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论太极拳技击的身体要求
陈式太极拳洪传拳法的主要特点
太极八法讲述
太极拳十大要论
4年来练习太极拳的心得体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