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夏日,我手边的工作也少许放慢了点。故乘繁忙工作的空隙间将最近练拳的新感悟在此和武术爱好者分享交流。
我今天想探讨的问题是关于陈式太极拳行拳中档劲下榻的问题。档劲,既腰档劲,是太极拳螺旋运动的中心部分,就像是人体的一台发动机,所有的劲、力的始发点。腰档劲运用得好才能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点瞬间释放,但是全身的力量瞬间释放的同时如何同时作到身体其它部位的协调平衡、力释放时的相对相等、劲力的不丢不顶,这点亦是十分重要的。举个例子,一路拳进步掩手锤一式,初学者进步掩手发出一拳时很多人会感到身体不由自主会跟着冲出去,这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做到身体的协调平衡、相对相等、不丢不顶的原则。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点?我认为这就需要靠发劲时腰档劲的下榻,用通俗点的话讲就是可以比喻为一个后坐力。如何做到这点呢?洪老师著作里,陈老师教拳时一直强调“尾骨略微外翻,小腹略微内收,双腿弯曲犹如坐在一个凳子上一样”,这就是方法。很多人会说这不是站桩的要求吗?我的体会,这不仅是站桩的要求,更是行拳转关时的下盘动作要求。站桩我认为很大一种程度上是为了帮助上身的放松,下盘力量的增长,因为很多人初学拳时身体僵硬,根本无法做到行拳时的松柔,更不要说体会如何塌档劲,行拳时因为上身僵硬,意念完全在上身部份,再加上动作不熟悉往往着重了身体、手部的运动而忽略了下盘腰档的运转,所以很多人往往行拳时上身运动的幅度大于下盘腰档运动的幅度,这样便自然体会不到腰档劲,也无从体会何为档劲的下榻。
站桩时由于身体和手臂部是保持静止的,所以只有下盘承受身体的重量,负担较重,所以意念容易集于下盘而上身容易放松这样时间长了便能做到全身气血的下沉,逐步体会到一个沉劲。但光是做到这样还不足以能运用档劲,及如何塌档劲。通过站桩逐渐体会到何为松柔后,就需要尽量在整个行拳套路式子中时刻注意到用腰档的运行带动身体及手臂部的运行,特别在转关处特别要注意做到站桩时的一个“沉”劲,也就是说即使身法变换了位置,下盘的要求还是要做到站桩时的要求,即“尾骨外翻,小腹内收,犹如坐在一个板凳上。”这时动作需要一气呵成,即“转关即是发劲处亦便是档劲下榻时”。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随遇平衡,相对相等,不丢不顶。但整套拳如果塌好档劲的练是很累得,不要说一天几遍,练上一边就足以满头大汗了。
这是我最近练拳时比较注意的一点,当然并不完整还有许多的细节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希望和大家分享探讨。